汪姓的发展
一、出自夏王朝时期古诸侯汪罔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汪罔国后为楚国灭之,国人避之于安徽歙县,改称汪氏。防风氏,是远古夏王朝前期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名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孔子说:“在周为长翟,今为大人。”可见,防风氏、汪芒氏、汪罔氏之名,经多次更改,至孔子时已无“汪芒氏”,只有汪氏。
二、源于突厥族
出自唐朝时期 西突厥 汪古部,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到了金国时期,辽东汪古部遗民融合于女真族,以故故落名称为氏,称汪古氏。至明朝末期,汪古氏已经多改称为洪衮氏,亦称洪果氏。
《辽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实录》等书中,都记载有不少女真姓,多为多音节的姓,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开始将女真语姓改为汉字姓,这其中就有将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为汉”族汪姓的。
《续通志·氏族略》载:元时翁观,即汪古,亦作黄掴、雍古部人以汪为氏。元代汪世显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清朝中叶以后,汪古氏、洪衮氏、洪果氏等,多改汉姓为汪氏、淮氏。
三、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君主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鲁国传十三代十五君至鲁成公姬黑肱,生长子姬午后为鲁襄公,而次子因出生时两掌有纹,“左王右水”,因而取名为姬汪,是为公子汪,公子汪生子为公孙挺(姬挺),从姬诵开始,以祖父之名别称为汪氏,称汪诵,后代世为汪氏。
四、源于姬姓
出自翁氏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六桂堂丛刊》等记载,宋朝初期,福建莆田有一翁氏人家, 其中,第六子原叫翁处休,被翁老赐姓为汪氏,遂成汪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翁
五、源于地名,
出自古代汪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汪,古河流名称,亦称潢水。在汪水流域的住民,很早就以河流名称命氏,称汪氏,世代相传至今。
六、源于汪野国
出自秦、汉时期西北地区汪野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学者汪松寿考证,古汪野国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祁连山脉的玉门、阳关一带。
汉武帝刘彻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将军霍去病率汉军西征,灭匈奴,始置玉门县,隶属于酒泉郡,西羌民族一时纷纷归附大汉帝国,有以古国名汉化为姓氏者,称汪氏,逐渐融合于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七、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蒙古族旺扎布氏,亦称王扎普氏、旺扎布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汪氏。
2、蒙古族旺扎尔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j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即为汪氏。
3、蒙古族旺古尔沁氏,满语为Wanggurcin Hala。清朝中叶以所冠汉姓为汪氏、王氏等。
八、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满族瓦勒佳氏,亦称汪拉佳氏,满语为Wal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后多冠汉姓为汪氏。
2、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明朝时期称为王甲部,以部为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等。
3、满族汪佳氏,亦称王佳氏,源出黑龙江女真虎尔哈部,满语为Wanggiya Hala,祖先为汉族,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黑龙江女真,多冠汉姓为汪氏、王氏。 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土族汪姓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归附明朝,因功授指挥佥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为姓,称汪土司。由此,其后裔及所部民众以汪为姓。
九、源自名人汪华
1、汪华:唐初人,少年时以勇侠闻名,唐朝武德年间被授予歙州刺史,其族繁衍昌盛,子孙分布于皖浙赣许多地方。到了宋代,尤其称盛于黟、歙和江西婺源。宋朝的邓世名说:“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
2、宋元之际,越国公汪华裔孙已播衍到福建和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境内。到了明朝时期,汪华裔孙汪惟良从大埔迁徙到揭阳县九斗埔(今广东揭西京溪园美德村),成为汪氏开基祖。
后来的美德村人全姓汪,占潮汕汪姓人口八成,同时又是潮汕汪氏发源地,裔孙分播河婆、普宁云落及陆丰、五华等地。
扩展资料:
汪姓的字辈排行
全国各地汪氏家谱中的字辈(字派),第1至44代依次为“姬挺诵越嵩建考欣永陈良猛胜理婴晃性进达雅勇言高澄珍云讬顗广平文(和)轸澈授演道(献)恭统元(爽)叔(举)泰勋(明)僧华”。
第45至57代从“建”起依次为“建处泰仁凤文行言咸浚师道洤参邵延惟元绍敦隆和小”。
第68代从“华”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基本为华(世)德思金仲,景大胜延昌,伯世(79代)宗文彦,国朝显祖光,恭忠全正义,学道永贤良,万代遵先哲,开元本自芳。
和孝友传家远,诗书引泽长,贻谋诚可式,为善庆其详,令绪承明训,宏勋纪太常,声名相继美,仁厚益周详(147代)。
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新疆、台湾等省从第148代“新”起,以后依次为“新,举才超俊伟,礼义仁冠君,书怀全章锡,学儒定思勋,崇高扬史册,耀武绍家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姓
汪姓源头
汪姓的来历
汪姓从起源上看,主要来自两大派系,其中的一支出自远古时期的汪芒氏部落。相传汪芒氏是一个巨人部落,其首领防风氏的身高超过3丈。大禹时,防风氏受命驻守封禹之山 (今浙江武康东南)。有一次,大禹巡猎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在当地大会诸侯,防风氏因得到消息较晚而迟到,引起大禹的误会,被杀。消息传回汪芒氏部落,因担心大禹前来讨伐,便离开封山,相率西迁到今浙江湖州一带的山里,仍称汪芒氏。战国时,汪芒氏受越国的统治,越亡后则再度西迁,到达今安徽南部的敏县一带,并在姓氏上去繁就简,单姓一个“汪”字。
汪姓的另一支出自鲁国公族。鲁国本是一个与西周王朝同姓的诸侯国,远祖尊奉黄帝、后稷、周文王,近祖则是鲁国开国君主周公之子伯禽。史载,自伯禽19传至鲁成公,赐之子满食邑于汪(今山东西南部一带),此后,在汪发展的鲁国贵族便改姓汪。
汪姓除上述两大支外,还有一个影响较小的来源。据《文桂堂丛刊》载,宋代初年,福建泉州有位名为翁乾度的人,生子6人,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6姓命氏,从此便一分为六。其中第6子翁处休,因分姓为汪,又名汪处休。他与5位兄长都以才学知名,
同中进士榜,历代贵显,时人有“六桂联芳”之誉。此后,汪处休的子孙便以“六桂”为堂号,称汪姓“六桂堂”。
上述3支汪姓人在发展中,以出自汪芒氏之后者影响最大。约在东汉末年时,其中的一些人在汪文和的率领下迁居安徽。至唐代,汪文和裔孙汪华仁为显宦,封越国公,其家也发展为安徽歙县一带望族。此外,如宋代政治家汪伯彦、文学家汪藻、诗人汪无量、元文学家汪元亨,明代文学家汪廷讷、汪道昆、权臣汪直、清哲学家汪中、医学家汪昂、文学家汪碗、画家汪士祺、名臣汪由敦、汪康年、艺术家汪桂芬,或家于浙江、江西、安徽、或祖居江苏、湖北、广东,都是历代汪姓人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姜姓的来历
姜姓起源于炎黄时代,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我国远古时期有个少典氏部落,其首领是少典,生子二人:一是炎帝,另一即黄帝。炎帝居住在渭水支流的姜水流域(今陕西岐山西南),子孙依水而居,因水命氏,遂姓姜姓。后来传至伯夷时,正当夏禹时代,因帮助治水有功,被任命为主管四岳的长官,号为太岳,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此以后,炎帝的后代又称吕姓,或吕、姜并称。伯夷裔孙太公望在周初辅佐武王中兴,史称吕尚或姜尚,其原因就在这里。
据某些姜姓谱牒统计,炎帝之后姜姓的分支共有247个之多亦即 247 个姓氏,上述所及的吕姓,吕不过是其中之一。
姜姓在得姓以后,有不少人从原始的居住地迁出,也有些人留居下来,并奕世相继,至秦汉时还发展成为关中大族。由于其成为大族时的居住地属于天水郡(今甘肃天水),又称天水姜氏。直到今天,绝大多数姜姓人言及郡望时,仍称出白天水姜氏。
姜姓中也不乏著名人物。西周初年的姜尚,即人所熟知的姜太公姜子牙。相传他曾在渭河边离水面3尺垂钩钓鱼,著名典故“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即由此而来。在章回小说《封神演义》里,他还被刻画成神仙式的人物。另外如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姜维,也是知名的军事家,他的某些事迹至今还被人们以戏曲、评书等形式进行传唱。
除姜尚、姜维外,姜姓名人还有南宋词人姜白石,音乐家姜爱、清代直隶提督姜桂题,以及红军名将姜镜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