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10月,病重之中诸葛亮自知命不久矣,此时的他,已经知道自己可能无法亲自将蜀汉这十万大军带回成都,所以他决定要找一个人替他去履行这个职责。
那么,该找谁呢?
若论军中地位威望,自然以魏延和杨仪为首;若论至亲尊贵,当然是太后的亲弟弟安乐亭侯吴懿将军,其他如高翔、张翼、王平等虽也征战多年,颇有建树,但到底不能执掌全军;姜维资历太浅,恐难以服众;费祎非军人出身,显然不合适;蒋琬还在成都,远水解不了近渴。
想来想去,也只能在魏延和杨仪这二人中挑选一个了,凭他二人的威望能力和智谋才华,都足以领导大军顺利撤回汉中。
只是,他们二人多年不和,用哪一个恐怕都会出乱。
想到此,诸葛亮就头痛不已。
真是个难题!究竟该安排谁来负责带领这十万大军撤退呢?
魏延自然是最佳的人选,但诸葛亮心里更清楚。
一旦将蜀汉大军全权交给魏延指挥,依照他的性格恐怕绝不会乖乖带着大军返回汉中,到时很有可能会继续北伐。或许,以魏延那种犀利的军事才能,击败魏军也并非不可能。但诸葛亮却不敢冒这个险,这十万大军是蜀汉立国的根本,绝不容有失。
更重要的是,如果在这个时候让魏延控制蜀汉军队,这对于成都中央政府而言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因为,魏延本就是蜀汉军队中地位和威望最高的人,若还让他掌控整支军队,在诸葛亮死后,魏延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军政第一人,这也就意味着蜀汉的军队力量开始接管政府力量,这样一来就将是典型的军人干政,蜀汉政府很有可能变色。
所以,只要中央政府的权威还在,就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文官控制军队是和平时期国家的必然选择,因为文官缺乏在军中一呼百应的能力,武将控制了军队的典型例子就是赵匡胤的陈桥兵变。
也正因为此,诸葛亮只能选择委屈魏延。
既然魏延不能选,那能否选择任用其他将领呢?或许选其他将领也可以达到退军的意图,但由于魏延在军中的威望和功绩,这个人恐怕也极有可能会受到魏延的左右,这尤其不能使诸葛亮掉以轻心。
所以,必须找一个既能贯彻退军这一宗旨,又不会受魏延干扰的人。
这个人,毫无疑问就只有杨仪。
杨仪虽然心胸狭隘,但做事却毫不含糊,而且他与魏延的不和恰好在这里能充分发挥作用。
他不会受魏延的左右,不管是因公还是因私,杨仪也决不会听从魏延之命,甚至将更不遗余力地去限制魏延。如此,诸葛亮的意图就将能更好地贯彻,蜀军也能安全地撤出这块险地。
虽然这样可能会使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激化,但两害相权取其轻。
所以,诸葛亮只能选择杨仪。
接下来,诸葛亮还要考虑一件事,那就是假如魏延不听从杨仪的军令,该怎么办?
诸葛亮知道,一旦将蜀汉大军交给杨仪指挥,也就意味着杨仪正式替代诸葛亮成为蜀汉的最高军事统帅,那时候的杨仪,将掌握很多人的命运,包括魏延。
如果到时魏延不听从杨仪的军令,甚至公然违抗军令,杨仪会怎么做?按照军法来说,杨仪完全是有权力对魏延进行惩罚,再加上杨仪本就心胸狭窄,又和魏延向来不和,他会不会借机公报私仇?
反过来,假如杨仪想借着魏延不听军令而除掉他,那魏延会老老实实把脑袋伸过去让杨仪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按照魏延的性格,肯定会不顾一切代价和杨仪斗个你死我活,那这样一来,蜀汉大军恐怕还没开始撤退,自己内部就已经先打开起来,撤军又如何能保顺利?
所以,确保杨仪和魏延在撤军途中不起冲突,是诸葛亮不得不重点考虑的事情。
有人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直接把魏延喊过来一刀砍了了事。三国演义里不就是这样么,诸葛亮在病逝之前,断定魏延会有反心,于是将马岱叫过来,吩咐杀魏延的事情。
但现实显然没有简单。
当时的魏延,是蜀汉硕果仅存的百战名将,虽然平时性格比较高傲,但却没有任何不轨的迹象,诸葛亮凭什么杀他?如果诸葛亮仅凭莫须有的猜测,就击杀这位曾为蜀汉立下过赫赫战功的老将,会让多少蜀汉将士寒心?
更何况,当时司马懿的十五万魏军就在一旁虎视眈眈,蜀汉大军能不能平安退回去还是个未知数,诸葛亮在这个时候杀掉魏延这位唯一能够和司马懿抗衡的大将,他脑袋进水了吧!
所以,诸葛亮虽然不想让魏延接管蜀汉大军,但也从来没想过要杀掉魏延。并且,历史上的诸葛亮在临死之前也没有把马岱叫来,吩咐杀魏延的事情。
历史上,关于魏延的安排,诸葛亮只留下这样一条遗嘱: